『养卡技巧』什么是信用卡认同卡? 一个被忽视了的信用卡产品
认同卡在国外信用卡市场中非常普遍,是一款非常具有生命力的产品,在公益组织、慈善机构、宗教庙宇、专业协会、教育机构等方面,认同卡的发行和使用拥有很大的市场份额。认同卡在1978年首次在市场出现,允许将非成员的名称或标志印在卡的正面。1985年前后,Visa和万事达卡大力发展了认同卡项目,有数百个俱乐部、慈善组织、专业协会等非金融组织与发卡机构合作发行了认同卡。
美国的MBNA在1998年就有4500个认同卡项目,从环保组织Sierra俱乐部到全国冰球联盟,琳琅满目。MBNA与一些大学合作发行的认同卡,其中部分收益用于合作大学的建设,吸引了大批愿意为母校做贡献的毕业学子成为持卡人;MBNA与野生动植物保护组织的认同卡的部分收益用于野生动植物保护,吸引了众多野生动植物保护者。MBNA就是借助它在认同卡领域的专长发展成最大的发卡之一,2005年以340多亿元的价格卖给了美国银行。
有发卡机构跟踪统计后,认为使用认同卡的顾客因其持卡的主要考虑是向发卡机构合作方进行“捐赠”相关,通常用卡心态比较健康,因此具有较好的信用记录。认同卡用户对卡的使用频率高,消费金额大,而且很容易成为其他金融产品的潜在客户。以美国教育联合会的认同卡为例,全国近三分之一的教师持有MBNA卡,信用卡贷款26亿美元,其他消费贷款7.75亿,存款余额42亿。
至今,美国、台湾、香港等信用卡市场中有大量的认同卡产品在流通,在台湾、香港的信用卡市场中,也发行了数十款寺庙捐赠、慈善救助、专业协会、知名高校为对象的认同卡,诸如台湾妈祖平安信用卡、香港国际会计师工会信用卡等,通过这些产品的推出,细分了信用卡人群,提高了用户对产品和银行的粘性。
相比国外认同卡的发展,国内对认同卡产品的研究还是比较薄弱的,首张认同卡是1995年12月中国农业银行和上海市慈善基金会合作发行的“慈善金穗信用卡”,这张卡还是一张“准贷记卡”,在这之后二十年时间里,银行发行了大量的认同卡产品,主要涉及领域是慈善募捐、教育机构等。
但是从笔者多年对认同卡产品跟踪的情况来看,这些产品都没有脱离“热闹发行到无疾而终”的命运,能够发行比较成功的产品微乎其微。一些银行发行大量的高校认同卡,虽然与高校发行认同卡是国外很普遍的形式,但是国外的高校多数都是由董事会管理,资金由基金会管理,校友为母校捐赠资金的方式极为普遍,学校对基金的管理都有一套完整而严格的流程。然而国内高校主要是属于投资,没有独立运营的基金会管理模式,校友捐赠基金的方式并不普遍。正是由于体制的差异,虽然名义上这类信用卡还是冠以“认同卡”的名义,但实际上都沦为银行增加卡量的一种手段而已,完全达不到认同卡应该能起到的实际价值。
另一个重要的认同卡产品——慈善类认同卡面临同样的问题,本意是为慈善机构带来广泛的捐助资金来源,但是这些联名卡除极个别品种外,绝大多数产品都深藏闺阁,鲜为人知。除了宣传没有形成市场影响力,市场上对慈善认同卡功能的认识与了解甚少,部分银行发行的慈善认同卡机会不被市场所知晓。
另外慈善类认同卡在产品的权益设计上问题也很多,既然是“认同卡”就要将通过信用卡捐赠作为重点,无论是积分捐赠还是主动捐赠,都要突出“捐赠”这个主题,而部分认同卡还为持卡人提供了积分兑换服务,这与认同卡的特性是不相符的,而且还增加权益成本;其次就是认同卡的用户参与感很弱,没有让参与者有参与慈善事业的“荣誉感”,降低了参与者的积极性,同时,由于产品设计上的缺陷,使得慈善类认同卡存在着款项捐赠对象不明、款项去向不清等问题。
中国现代的慈善事业从根本上还是有了长足的发展,涌现出了大量的知名慈善机构,除了级的红十字会、各地慈善基金会等机构外,还有如爱佑基金、壹基金等民间自发的慈善团体,他们的行为充分说明了中国的民间慈善捐助拥有很深的群众基础。前不久发生的深圳某患病小朋友的父亲利用社交平台获得大量捐助的事例,尽管该事件中出现了一些不和谐的声音,但不可否认的是通过现在的慈善捐助通过社交平台带来的影响是巨大的。
从这个案例中,我们从一个正面角度来看也反映了社会对慈善捐助的支持态度,但是如何获得一个具有很强公信力的慈善捐助平台,让捐助人可以很透明地了解自己的善款的作用和价值,让他们最大限度地获得参与感和荣誉感。这就要求发卡银行,不仅要重新认识慈善认同卡产品的作用,更应该让产品人员深入了解慈善捐助工作流程,同时也要结合场景化时代的特点,让慈善捐助形式能够与时俱进,让认同卡焕发新时代的光彩!声明:文章来源于互联网,仅供网友学习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